一、【背景材料】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其中强调要“以促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及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促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对于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我们应该有深刻的认识,也应该有准确的把握。
二、【解读分析】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坚持新的发展观”作为“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强调“将新的发展观纳入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构建新的发展模式”。
构建新的发展模式,着力理顺国民经济循环。这就要求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协调的增长和发展,即国民经济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方面、领域和环节之间的顺畅流动,包括总量供求平衡、国民经济结构平衡、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平衡、国民经济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安全的协调、经济增长与资源和环境约束的协调。总之,提高市场供需适应性,以有效需求拉动供给,以优质供给满足和创造需求。均衡的经济增长和协调的发展是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发展模式是为了适应这种平衡状态的新要求而提出的。其实也是为了克服长期高速不平衡增长带来的各种矛盾,促进高质量发展。这种从不平衡增长到平衡增长的转变,包括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根本转变。
新的发展模式以科技创新为支撑。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创新”在新的发展观中居于首位,创新与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进入新阶段,技术进步不可能主要依靠“模仿”。关键核心技术不能买也不能要,只能靠自主创新。实现发展方式根本转变、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带来的效率革命和动能转化;现代经济体系的构建和竞争力的提升在于创新的支撑;断点、产业链的阻断点、国民经济周期受制于人的短板都是可以克服的,关键在于创新能否突破。因此,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关系到中国整体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为主体的大循环的关键。
新的发展模式是以扩大内需为基础的。总的来说,大国的经济倾向于追求平衡的增长和发展,投入和产出的两端都是以内需为基础的。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由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两头出,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需要重塑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也有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础的可能性和基础。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投资需求规模和增速潜力巨大。只要在体制和机制上深化改革,这个潜力就会实现。此外,中国有14亿人口和数亿中等收入群体。只要坚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不断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就能充分挖掘中国消费需求的巨大潜力。
新的发展模式以高水平开放为战略前提。开放式发展侧重于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构建新的发展模式不是采取封闭的发展战略,而是以新的高水平开放为前提,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在新阶段,虽然净出口增速放缓,贸易顺差占GDP比重下降,但这种变化越多,对外开放的要求就越迫切,特别是需要形成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驱动、依托“一带一路”深入发展的高水平、内外联动的开放型经济。
扫码联系华图遴选老师,获取各省遴选考试备考资料,考情分析,笔试面试题!
相关产品推荐:2025年遴选公务员笔试龙腾尊享班